
文/田冠鈞 (木人巷股份有限公司 執行長)
傳統音樂會多從「產品特性」著手,希望藉由表演者本身的名聲、魅力、技巧等特色,吸引樂迷前來捧場。這種方式比較適合知名度高、行銷能力強,資源充沛的團體,不見得適合小型藝術表演團體。
我們決定嘗試「客戶需求」的設計思維:先定義出觀眾族群,再根據觀眾的習慣與需求來設計曲目、資訊呈現、節目活動,甚至行銷方式。
一、 音樂會觀眾分析
這場音樂會的觀眾是誰呢?就是我透過「social network」所邀請而來的「朋友、同學、校友、同仁、客戶、電子報讀者…以及受邀者再轉邀的親朋好友。」
這群人大多是五六年級,已經脫離初入社會的青澀徬徨,經歷過一些波折起伏,進入比較平緩穩定的時期。他們對於人生不再好高騖遠,也不再虛幻期待,但對於身邊的「小確幸」,則更懂得感恩與珍惜。
他們的生活重心是家庭、工作、或朋友,這使得他們在規劃休閒活動時,深受前述關係影響。例如:成家者在規劃娛樂行程時,多半會優先考慮子女的行程,如果能讓子女一起參加,就很容易成行。單身者在規劃娛樂行程時,也深受同儕影響,如果是朋友同事強力邀約的活動,即使內容不熟悉,他們也會欣然參加。
對於古典音樂,他們當中有些是樂迷,抱持著「must have」的態度,也願意投資大筆預算在音樂會;但其他大部分人,則抱持著「nice to have」的態度,他們不會積極參與,卻也不會排斥,就像喝下午茶一樣,若有朋友邀約,時間地點方便,價錢划算,他們就會參加。
為了滿足上述觀眾的習性與需求,我們在曲目設計、節目資訊呈現、表演型式,甚至行銷策略上,都有專門的考量設計,簡單說明如下:
二、 曲目設計:兼顧藝術性、通俗性、娛樂性
曲目設計一向是音樂會的設計關鍵,如何兼顧藝術性、通俗性、娛樂性是相當大的挑戰。學妹是專業鋼琴家,光譜自然往左移動;我則代表普羅大眾,休閒娛樂導向,光譜自然往右移動,所以討論過程也就你來我往,火光四射。不過,這樣子折衝出來的曲目,卻也兼容並蓄,雅俗共賞。特將討論過程擷取精華如下,以饗讀者:
鋼琴家:音樂會有很多種,你想辦聲樂、鋼琴,還是大提琴?
音盲:恩…這…可不可以通通都有?(吃剉冰點配料不都是這樣嗎?)
鋼琴家:這樣一個人才表演20分鐘,對表演者不太好意思!
音盲:可是這樣節目比較豐富多元,觀眾會覺得比較過癮!
鋼琴家:好吧…,那這套曲目你覺得如何?它包含各國家不同的音樂風格,非常豐富多元!
音盲:一般觀眾應該分不出這些「不同風格」吧?,不如多幾首熟悉的曲目吧?
鋼琴家:熟悉的曲目缺乏新鮮感,觀眾不會想來!
音盲:聽過張學友CD的人,還是會想看他現場演唱啊!鋼琴家:會來音樂會自然就是對音樂有興趣的人!我們應該多從音樂藝術的觀點思考吧?太簡單通俗的曲目,不適合在音樂會表演!
音盲:把音樂會當「週末休閒娛樂」也很好啊!你還是可以表演複雜艱深的曲目啦,但多幾首電影或廣告聽過的曲目,讓觀眾有「啊,終於看到現場表演!」的驚喜感不是很好嗎?
鋼琴家:那這首李斯特的「愛之夢」如何?藝術層次高,技術難度夠,而且在廣告中常聽到?
音盲:這很好啊…。另外,視覺效果也很重要。電影「不能說的秘密」裡的周杰倫彈鋼琴的樣子就很好看,你可不可以也挑一首來表演?
鋼琴家:那是電影特寫鏡頭!啦如果觀眾想看滿手揮舞,我把彈琴動作加大就好了,不用換曲目!
音盲:那表演一首宮崎駿的可不可以?父母帶著小朋友一起聽,應該很適合?
鋼琴家:宮崎駿的音樂經常有重複的曲段,在音樂會演奏有些單調…
音盲:可是上次火鍋音樂會裡,大提琴和鋼琴合奏效果就很好啊!
鋼琴家:那次是室內空間,音響共鳴特別好,但在音樂廳表演可能會太乾澀…不然這樣吧,我多找幾首宮崎駿配樂來重新編曲,加強演奏效果好了。
音盲:哇,這麼厲害!
鋼琴家:可是,忽然放進一首動畫配樂,和其他古典樂曲不太搭,觀眾的情緒會無法連結。
音盲:嗯…那…啊,找個主持人來串場好了,讓主持人引導觀眾的情緒!鋼琴家:這個方法不錯,不過要找誰主持?
音盲:找時俊或者東嶸吧,他們都很懂音樂,一定沒問題!
鋼琴家:不如就找你吧?
音盲:我?我又不懂音樂,怎麼可能!(驚恐貌)
鋼琴家:你不是很懂觀眾嗎?反正你意見多,讓你來引導觀眾不是剛剛好?
音盲:這…這…
鋼琴家:這什麼,大不了我寫小抄給你,你只要不要把音樂會搞成像吳宗憲的節目就可以了!
音盲:…(「作繭自縛」就是這時候的感覺!)
三、 資訊呈現:以「線上導聆」建立更深的連結
傳統音樂會大多只在海報列出曲目名稱,到現場才用節目單介紹曲目內容。但對我而言,看到「德佛札克,斯拉夫舞曲作品72第二首」這幾個字時,腦海中響起的聲音是「嗡嗡嗡、轟隆隆…」,差不多是鴨子聽到雷的感覺…
所以我不恥上問,請鋼琴家把曲目相關youtube連結都先列給我,而這個建議,最後讓我們設計出「線上導聆」網頁專區,對音盲如我者,也可算是一種「無障礙空間設計」了。
不過說真的,音樂欣賞就像交朋友一樣,越熟越有趣味。我原本有一大半曲目沒聽過,後來因為被逼著當主持,才開始反覆聆聽,甚至還到Google研究作曲家背景,最後竟也覺得趣味盎然,期待看到現場演出了!可見天無絕人之路,男兒當自強啊!所以,如果您和我一樣,是音樂殿堂的入門者,請多利用這個專區,熟悉曲目的背景及內容,將來和朋友聊天時,可以故意不小心講出「拉赫曼尼諾夫」這幾個字,並對其作品分析一番,保證被朋友視為珍禽異獸,善加寵愛!
而另外,這次音樂會將鼓勵朋友們帶著子女一起參加。家長通常希望小朋友可以藉由音樂會培養音樂興趣,但往往也擔心小朋友聽不懂而吵鬧。這個專區正好可以讓小朋友先理解曲目背景,到現場聆聽時就不會因為聽不懂而覺得無聊囉!
四、 延伸活動:近距離與音樂家互動
傳統音樂會中,觀眾和表演者中間有如楚河漢界,涇渭分明,讓藝術表演成為一個高不可攀的儀式。我們希望拉近藝術家與觀眾的距離,讓藝術更貼近我們的生活,甚至讓親子間或者朋友間因為藝術活動而產生更多連結。也因此,我們將在音樂會結束之後,設計一些輕鬆的交流分享活動,例如:
表演謝幕後,我們將開放舞台30分鐘,讓家長可以帶著小朋友上台與音樂家互動。以我個人而言,我會想帶著小姪女們去和舞台上高不可攀的「神聖表演者」說說話,聊聊天,認識他們「凡人」的一面。甚至和他們一起站在舞台上,感受舞台的寬廣與孤獨,感受表演者的卓越與壓力,讓小朋友得到一些啟發…
會後我們將邀請所有觀眾和音樂家一起晚餐(餐廳地點另外公布)。這群音樂會的觀眾原本就有一些友情連結,共同參加了這場音樂會,又有新的共同話題。大家一起吃頓晚餐,不僅可以讓觀眾彼此分享心得,也可以讓觀眾和音樂家分享心得,這應該是件有趣的事情吧!
五、 行銷推廣:結合社交需求
有句話說,朋友彼此分享,能讓快樂加倍,讓痛苦減半。根據我的推論,當初的「火鍋音樂會」之所以產生幸福感,主要是因為參加者本身是一群親朋好友!也就是說,音樂在其中所扮演的是幸福的「觸媒」角色,但幸福的真正源頭,其實是親朋好友之間的分享與連結!
也因此,我們要讓這場音樂會產生一種「社交活動」的魅力,然後鼓勵觀眾帶著自己的「家庭族群、朋友族群、社團族群、客戶族群」前來,讓觀眾和他的親朋好友可以透過「共同體驗」,從音樂會中得到更深的幸福感!
六、 結語
寫到這裡,相信大家應該看得出來,這將是一場內容古典優雅、過程溫馨有趣,但經營型式略帶叛逆與創新的音樂會。
希望負責訓練的同仁看了之後,能從中理解到「教學設計」經過變通之後,可以應用在許多看似無關的領域。也希望福委會的同仁看了之後,未來在舉辦員工福利活動時,可以採用類似的思考模式進行規劃。
而最後,也希望電子報的讀者們,可以呼朋引伴報名,在7月14日(星期日),前來新竹清華大學參加這場「歌舞一夏,Fun輕鬆」音樂會!
如果以企業語言來分析,音樂會就像產品,觀眾就像客戶,而一場成功的音樂會,就是一場能夠滿足客戶深層需求的音樂會!
籌劃過程